2022年12月17日,由《现代中文学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何其芳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近90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广西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社科院等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会。
开幕式上,贵州师范大学欧阳恩良副校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以及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院长李俊教授先后致辞。李怡会长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对会议的召开表达谢忱,他在强调何其芳研究重要性的同时指出此次会议“话题丰富、令人耳目一新,并由此看到了何其芳研究光明的未来”。李俊院长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诚挚地邀请大家以后来其芳故里做客、他日再襄盛举。
与会学者围绕“何其芳文献的辑佚与考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问题中的何其芳”、“何其芳代表性文本的学术阐释”、“学术史视野中的‘何其芳现象’”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充分的学术研讨。其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基于1938年何其芳为中学生编写的《新文学选读》阐释了彼时何其芳所秉持的“新文学史观”,并伸展至建国后何其芳的文学史理念。《四川大学学报》副主编周维东教授则聚焦何其芳未完成的小说《无题》,认为小说是何其芳结构外部世界、结构革命的一种方式。然而,在此一过程中,他又难以摆脱鲁迅模式、郭沫若和巴金模式的潜在影响,从而阻碍了属于何其芳的革命叙事的建构。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袁洪权教授以书信、日记以及相关文章为依托,还原了《衷心感谢他——怀念何其芳同志》一文的创作过程,在彰显两位川籍作家文学交谊的同时更触及巴金、何其芳、沙汀、艾芜等作家转入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复杂性问题,这将对新时期潜伏期(1976-1978)的历史描述提供文献整合的学术思路。我院李朝平副教授凭借其新发掘的1938年《川东文艺》上的何其芳佚文,以文体转向为切入点深度介入“何其芳道路”研究,在增益原始文献的同时也为学界重审此议题提供了新视角。对于《川东文艺》本身、载文情况及其之于何其芳的意义,一直成谜,随着此刊局部“出土”,部分史实亦可得以辨正。《川东文艺》所载何其芳佚文《诗歌杂论》(包括《诗歌杂论一——抗战发生以前的新诗》、《诗歌杂论二——玛耶阔夫斯基式的诗》、《诗歌杂论三——朗诵诗》)、《论文学的用途》、《给比我更年青的一群》、《补白谈》与《创刊辞》具体地彰显了抗战伊始何其芳的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以广泛动员民众抗战为出发点,在题材、内容之外何其芳更锐意于文学形式之变革,积极推动“感觉诗”向“朗诵诗”,独语散文向报告文学、杂文的转变,其文体与诗体转向序幕由是拉开。
另外,浙江社科院郑绩研究员之于“何其芳《红楼梦》研究”、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周思辉教授之于“新月时期”的何其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华丽教授之于“何其芳道路”、北京雨枫书馆荣挺进先生之于《还乡杂记》汇校、广西大学文学院赵牧教授之于“‘延安道路’的辩证”、中国艺术研究院陈越研究员之于何其芳佚文《拟日记》等都有精湛深入的研究与卓越独到的见解。我院202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陈怡诺、陈梦婕和孙裕翔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做了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