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彤,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2023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马婷教授。曾主持院级研究生科研项目1项,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院级科研项目3项;获2025年全国大学生博弈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市级金奖,第九届四川省主持人大赛二等奖,重庆市第四届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市级三等奖,第十届重庆市大学生“五小”创新大赛三等奖等33项竞赛奖项,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超100小时;获研究生学业特等奖学金、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等学业荣誉以及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干事”“研究生会先进工作者”“研究生会优秀工作人员”“三下乡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一、师恩引路:在严谨与关爱中成长
“行者不忘来时路,旅者不忘恩师情。”周思彤多次提到导师马婷教授对她的深刻影响。在备战师范生技能大赛时,马老师逐字修改教案,耐心指导教学设计;在科研选题与论文写作中,为她拨开迷雾;在人生规划上,鼓励她“多读书、读好书”,在字里行间汲取智慧,拓宽眼界,让文字的滋养沉淀为深厚的语文素养,让文化的底蕴支撑起通透的认知格局,方能在表达与思考中更具厚度与张力。她感慨:“老师的教诲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每一步。涓涓师恩,铭记于心。”
二、赛场淬炼:从“零经验”到“多面手”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研究生期间,周思彤活跃于各类竞赛舞台,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到四川省主持人大赛二等奖,从乡村振兴创意赛到师范生技能大赛,累计获奖33项。在高手如云的四川省主持人大赛中,她以非专业背景跻身前十。她将大足石刻与游戏《黑神话:悟空》巧妙结合,用语文素养点燃文化表达,展现了“没经验也能靠拼劲弥补”的信念。她表示,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自我突破,而抗压与应变能力,已成为她教育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三、研行相长:用理论赋能实践,以实践反哺研究
“知行合一境初开,文道相生韵自来。”周思彤的研究方向是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创新与师范生培养。她善于将语文教育理论融入实践:在主持中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在教案设计中融入“情境化教学”“读写结合”理念。她认为,比赛中的即兴表达训练提升了学术提炼能力,而教学理论则让她的语言表达更具逻辑与感染力。这种“学用互促”的模式,让她从“理论学习者”蜕变为“问题解决者”。
面对挑战,周思彤总结出“靶向训练+复盘迭代”的方法。公开表达上,她坚持将刻意练习与真实场景打磨相结合;多任务压力下,她用“四象限法则”划分优先级;遇到困难时,以“拆解问题+主动求助+及时复盘”替代内耗。她说:“这些方法不仅让我‘忙而不乱’,更让我形成了‘遇问题-找方法-勤复盘’的思维模式,这是未来教师不可或缺的底气。”
四、初心如磐:在沉淀中明确教育使命
回顾三年研究生生活,周思彤认为最大的收获是“理论与实践双向赋能的能力”和“坚定的职业初心”。从打磨教案到组织活动,从赛场拼搏到志愿服务,她始终坚信“教育是一场慢生长”。她说:“研究生生涯于我,是一场能力锻造与初心确认的修行。我愿成为一名有温度、有专业度的语文教师,以文字滋养心灵,以文化支撑格局。”同时她寄语学弟学妹:“遇见,获得,失去,成长,释怀,完结,我与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以目标为灯,以规划为径,练硬基本功,敢闯敢抗压。自信笃行,终会在热爱的教育路上闪闪发光。”以赛促学,以行践知。希望每一位文院学子都能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锤炼本领,勇敢奔赴热爱,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陈玉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