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梁平·遇“践”青春实践团——探索废弃矿山何以变“湿地银行”。
夏日稻浪翻涌,竹海碧波荡漾。文学院“乡”约梁平·遇“践”青春实践团深入重庆市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以“生态+文化+产业”为脉络,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索乡村振兴的农文旅融合路径。

稻香深处悟生态:从田间地头到绿色觉醒。
在郁郁葱葱的稻田里,团队成员俯身观察水稻生长,指尖轻触稻穗的饱满颗粒,感受农民“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劳作。这片曾被石膏矿开采侵蚀的土地,如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小微湿地修复、生态种植技术推广,重现“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田园诗意。成员们感慨:“生态振兴不是口号,而是让每一株稻、每一方水都承载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党群聚力绘新篇:从矿山疮痍到竹海胜景。
走进猎神村党群服务中心,展墙上影像记录着村庄的蝶变史:从“尘满面、溪断流”的矿山污染区,到竹海掩映、湿地潺潺的生态旅游胜地。团队走访退伍老兵,聆听“三牛精神”在修竹栈道、造小湿地中的生动诠释;调研“企业+合作社+农户”联营模式,解码矿咖音乐节、全竹宴等文旅IP如何以“现代风”激活传统资源。实践团感受到,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是政策落地的纽带,更是凝聚村民“生态致富”信念的精神灯塔。

青春直播赋新能:从山野珍品到云端经济。
“这颗竹笋历经阳光与时间的雕琢,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团队成员化身“田园诗人”,在直播间手持金黄竹笋、轻抚沉甸稻穗,将猎神村的“山珍故事”娓娓道来。透过镜头,网友云游竹编工坊,见证匠人以竹为媒、点“竹”成金的手艺传承;云端品尝生态竹笋的脆嫩清甜,感受“绿水青山”孕育的产业活力。一场直播不仅为农产品拓宽销路,更让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破圈”传播。
多元实践结硕果:从知行合一到振兴范本。
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系统梳理小微湿地保护、竹产业升级、农文旅融合等经验,成功立项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撰写出的调研报告在学院推荐下获得多个政府部门采纳。实践历程被“中国日报网”“中国网”“央视频”等主流媒体报道超20余次,并收到区、镇、村三级单位的感谢信。正如实践团指导老师胡秀忠所言:“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淬炼,更让青年学子读懂了中国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来源:三峡青年汇